生态中国网 >  荒漠 >  正文

昔日“沙窝子”今朝“聚宝盆”

来源:内蒙古日报 时间:2025-07-29 11:35:11

字号

  盛夏时节,走进赤峰市翁牛特旗,一条条穿沙公路如金色绸带穿越沙漠,一个个草方格牢牢锁住流动的沙丘,一片片黄沙在治沙人向荒漠挺进的誓言中退却。


  7月23日,驱车行驶在乌白公路上,平坦的公路将连绵起伏的沙丘一分为二,乌白公路穿越沙海,穿过村镇,穿珠成链,建成后连通304省道和305国道,串起沿线30万亩稻田和多个特色小镇。


  “自从治沙以后,风沙变小了,沙漠变成了绿洲,我们海拉苏镇的奶食品也通过穿沙公路快速运送到外面去,被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翁牛特旗海拉苏镇散达嘎嘎查牧民巴亚尔指向乌白公路感慨道。


  乌白公路是科尔沁沙地的“黄金走廊”,入选交通运输部2023年“十大最美农村路”。自2021年10月末乌白公路建成通车后,直接或间接带动近8万名沿线农牧民增收,降低运输成本约40%,车流量翻了一番,沙地水稻、牛羊肉“冲出沙漠”身价翻倍。


  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赤峰市实施的“以路治沙”模式。赤峰市是护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翁牛特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全旗沙化土地面积667万亩,沙区范围涉及8个苏木乡镇、92个嘎查村、14万人,是赤峰市境内科尔沁沙地范围内沙化土地面积最大、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核心区。


  如何让沙漠披上绿衣?翁牛特旗探索出“以路治沙”模式,通过修建穿沙公路,分割沙区、直穿沙区内部,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围绕公路两侧对沙地进行综合治理。


  “自2003年以来,先后开通了响道线、图哈线、苏都线、罕都线、那日线、响浩线等16条穿沙公路,2025年,我们又新修建了2条穿沙公路,总里程达到528公里,形成‘六横十二纵’的治沙公路网格体系。”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蔡久明说。


  为了提高治沙成效,翁牛特旗在草方格内营造植被,远处辅以飞播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禁牧休牧等措施休息过渡,实施以乔灌草结合、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出翁牛特旗穿沙公路两侧“乔木10%、灌木85%、草5%”的生物防沙治沙植物选种最佳搭配比例。


  没有一片绿洲由一个人铸就,没有一粒沙子会独自退场。2023年11月,赤峰市在全区率先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治沙模式,在翁牛特旗开创试点6.2万亩,打破以往“企业干、群众看”治沙格局,带动2600余名群众参与治沙。近两年,赤峰市推广林草生态建设领域“以工代赈”模式,进一步激发群众积极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


  “我们在阿什罕苏木巴彦和硕嘎查实施5000亩以工代赈治沙项目,施工人员都是本地村民、牧户,大概是100多人,每人每户能有1万多块钱的收入。”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巴彦呼舒嘎查以工代赈工作队工长马海军说。


  同样的“绿富同兴”故事,也在克什克腾旗上演。克什克腾旗以“分块锁边、合围歼灭”为战术,用一条条穿沙公路将流动沙地切割成“棋盘格”,再逐块“锁边、固沙、复绿”。在这里,一条20.6公里的穿沙公路贯通后,曾经的“沙窝子”变成了“聚宝盆”。公路两侧,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板下种植的优质牧草正悄然生长。


  “光伏板挡风,牧草固沙,羊群还能在板下吃草,一地三用。光伏企业租用沙地租金加上养牧的收入,年收入多了2万元。”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白土井子村党总支书记方海东算了一笔账。


  2025年,赤峰市积极争取到自治区“以路治沙”模式穿沙农村公路资金13.2亿元,规划开工建设穿沙公路1039公里,预计带动治沙216.8万亩以上,进一步推动形成修路治沙、治沙护路、绿富同兴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赤峰市已开工修建26条穿沙公路。


  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治沙防沙”到“绿富同兴”,赤峰人以穿沙公路为经纬,编织出治沙、护路、兴业的绿色网络。(记者 李雪瑶)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