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孔雀雉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老挝、越南北部和泰国北部等,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藏、海南等地。共分化为5个亚种,其中在我国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体形较大,颊和喉部白色,背上眼状斑带紫色,中央尾羽上的眼状斑也较大,分布在云南和西藏东南部;海南亚种体形较小,脸部红色,背上眼状斑不带紫色,中央尾羽上的眼状斑也较小,是海南岛的特产。
灰孔雀雉栖息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竹林中,大多单独活动于阔叶林下灌丛草地上,常单独或松散地成对活动,很少高飞到树端,夜间栖息于树枝上。性机敏,若受惊扰即行遁走,往往闻起鸣声,不见其鸟。它的叫声似“光棍儿”,鸣声短促,越叫越响亮。食性以豆类植物等为主,但昆虫和蠕虫等动物性食物占的比例也很大。
灰孔雀雉为单配型,求偶炫耀为正面型,当雄鸟接近雌鸟时,雄鸟降低身体前部,稍展双翅,抬起并展开尾羽,朝向雌鸟。巢筑于树的根部,很浅。每窝产卵2—5枚,卵的颜色为灰黄白色,光滑无斑。孵化期为21—22天。
灰孔雀雉是非常稀少的一种鸡类,由于赖以生存的次生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坏,其分布区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缩,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坝王岭的密度都在每公顷0.01—0.02只之间,在海南岛的总数不超过2700只,在西藏东南部的数量不足100只。
作者:李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