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透视:今年下半年,碳价大概率呈“前稳后升、温和回升”走势,但整体反弹幅度或弱于往年。从中长期看,碳价具备稳步上行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支撑。
影响评估:碳价的阶段性回落并非仅由市场供需主导,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全国碳市场制度建设正处于从起步运行向规则落地的过渡阶段。
趋势前瞻:对能源化工企业而言,碳价回落既为审视减排路径与调整履约策略提供了窗口期,又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策略平衡的不确定性。
今年上半年,CEA价格持续下行,既反映出碳市场自身机制运行中存在调整压力,又体现出能源化工等重点行业在绿色转型背景下面临的适应难题。从分析来看,主要受宏观经济、配额结转政策、企业行为等因素叠加影响。一是宏观经济走弱,用能需求减缓。今年1至5月,全国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制造业景气度持续低迷;4至6月,PMI连续低于荣枯线,终端碳排放减少,配额买盘显著收缩。二是配额供给预期宽松。受配额结转新规影响,企业加速出售配额;同时,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新纳入行业首次实施“零缺口”配额分配,新增主体未形成有效需求,反而加剧了市场配额供给过剩的局面。三是企业履约策略更加理性。履约机制由“双年清缴”调整为“年度履约”,企业普遍在年初出售结余配额锁定收益,集中采购现象减少,交易节奏趋于平稳。四是可再生能源消纳加快。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占比18.4%,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持续挤压火电份额,市场预期履约压力下降,部分控排企业主动释放配额。五是市场参与结构仍较单一,金融机构尚未大规模入场,履约主体抛售缺乏有效承接,价格波动放大。
然而,碳价的阶段性回落并非仅由市场供需主导,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全国碳市场制度建设正处于从起步运行向规则落地的过渡阶段,关键制度工具尚未形成价格支撑。一方面,行业扩容虽提高了市场覆盖度,但因首年实施“零缺口”配额发放,新增主体未带来真实增量需求。另一方面,配额仍以免费分配为主,有偿机制尚未启动,市场缺乏稀缺定价基础,碳价难以体现企业真实减排成本。与此同时,尽管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重启,为企业提供履约替代路径,但因方法学匮乏、审批进度缓慢,CCER供不应求,反而在CEA价格走低背景下出现“CCER价格反超CEA价格”的倒挂现象,进一步影响价格预期。
总体来说,今年上半年碳价出现持续下行趋势,偏离了既往临近履约期限时快涨,履约后回落并趋于稳定的周期波动特征。对能源化工企业而言,碳价回落既为审视减排路径与调整履约策略提供了窗口期,又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策略平衡的不确定性。如何在技术改造降碳与购买配额控本之间找到最优配比,成为当下需要审慎考量的现实课题。与此同时,碳价回落为企业研发绿色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带来发展机遇。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若企业前期以较高价格储备了碳配额,碳价回落可能导致碳资产价值缩水,进而增加经营压力。
今年下半年,碳价大概率呈“前稳后升、温和回升”走势。三季度,在强制流通配额尚未完全出清、企业交易意愿不足、市场情绪偏弱等因素影响下,CEA价格或延续低位震荡运行。进入四季度,随着发电行业2024年度配额核定及发放完成,企业履约压力逐步释放,市场需求边际回暖,碳价或进入修复通道。届时,随着强制流通配额逐步出清,供需结构将从宽松转向平衡,成为价格回升的重要支撑因素。但与此同时,下半年碳价反弹仍面临一定结构性掣肘:宏观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发电企业减排效率持续提升、CCER供给逐步释放可能分流CEA履约需求,均将抑制碳价大幅上涨空间。综合判断,四季度市场情绪有望趋稳,碳价进入温和上行通道,但整体反弹幅度或弱于往年。
从中长期看,碳价具备稳步上行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支撑。一是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持续扩大,石化、化工等重点排放行业有序纳入,履约主体数量增长带动配额需求持续上升。二是配额管理机制将持续完善,配额分配方式将由免费为主逐步向“免费与有偿相结合”转变,配额稀缺性日益增强,推动碳价中枢稳步抬升。三是配套制度将不断健全,碳排放总量控制机制有望替代现行强度控制,配额储备、市场调节等工具可有效平抑波动、稳定预期。四是我国“双碳”战略持续推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控排企业碳减排压力上升,将形成更强的配额实际需求支撑。
面对碳价长期稳中有升的趋势,能源化工企业应系统谋划碳资产管理和转型路径。一要加强自身碳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包括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机制,准确掌握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同时,设立专门的碳管理部门或岗位。二要根据自身生产特点,制定长期的碳减排战略,明确减排目标和实施路径,重点可以在节能提效技术应用、绿电自消纳开发利用、绿氢替代灰氢等方面着重发力。三是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做好碳配额、碳信用、绿证等环境权益产品的供销统筹管理,建立碳资产动态储备机制,推进碳资产储备资源池搭建,积极做好运营管理。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解宁 孙士昌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新能源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