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火热的7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落幕。各国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友好城市绿色发展与产业合作、“两山”理论实践与创新、绿色金融等主题进行研讨交流。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已成功举办12届。今年论坛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与会嘉宾不但分享了各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探讨了未来全球绿色转型的方向。如何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从理念到行动,中国的生态实践能为世界提供哪些启示?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给世界各国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数据显示,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目前,中国的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能耗强度下降、大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经济受阻的当下,中国坚守大国责任担当,不断探索绿色转型的发展之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逆全球化的思潮影响之下,中国在前几年和今年的贵阳生态文明论坛里,专门选取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等所有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形成共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是贵阳生态文明论坛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贡献。”
先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彻在我国各地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功样本。在渤海之滨天津,有一座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历经16年开发建设,这里在曾经的一片荒滩上,以先进生态理念为指导,建成了一座面积达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人的新城。这座城里有绿色住宅区、休闲区,还培育出智能科技服务、文化健康旅游、绿色建筑开发等一系列生态产业集群。
中新天津生态城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国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生态+智慧’双轮驱动发展战略,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20多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和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进生态城,就像进入了一座大型生态公园。城内可以观测到179种鸟类和265种植物,生态城还为居民打造了一套“溪、河、湖、堤、海”为主干的大循环水系,让整个生态城的空气和水分质量达到很高的标准。
不仅有着高质量的自然生态系统,这里的每座建筑也严格遵循绿色低碳标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是天津市首座零碳建筑,每年减碳329吨,相当于多种了3000棵树。它的屋顶铺设了很多太阳能光伏板,总面积达到了2200平方米。更主要的是通过产能、储能、用能、控能、节能的多种技术叠加。例如在建筑周边建设了44口120米深的地热井,将浅层地热能和屋顶太阳能热水系统相结合,为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提供相对稳定的能源,实现光伏储能和电网储能两种储能方式灵活切换。
不仅在居住环节,在生产环节上,生态城也严格遵循绿色理念,入驻的企业必须符合低碳标准。同时,生态城也鼓励企业在生产环节多作改进和尝试,比如加大对绿电的使用。
绿电是指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产生电力,其生产过程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或其他污染物,对环境影响极小,但成本略高。为了鼓励企业使用绿电,生态城创新了一套“团购”绿电交易模式,管委会将各个企业的绿电需求整体“打包”,向新能源电厂争取到绿电“团购价”,许多企业因此主动申请使用绿电。
要实现绿色转型,当然也少不了科技的助力。在生态城,无人机管理系统、智慧垃圾分类、智慧供热、智慧燃气等各种绿色智能管理系统随处可见。
生态城也积极利用这些成果,打造更多经济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文旅就是其中一项。这里已经建成国家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不同类别动植物主题公园等一大批生态文旅项目,许多游客特意来体验优美自然风光与先进生态科技相结合的独特景观,感受生态之美。
王国良:“我们要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建成一批绿色低碳的示范项目,这将推动生态城形成更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绿色低碳产业的集群,将生态城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标杆。”
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企业等不同主体会面临各种困难,不可避免也要付出一定成本。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实现绿色转型,也是本次贵阳国际论坛讨论的主题之一。近些年,各地也在探索用各种激励政策引导、帮助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眼下正值茶园夏季管护的重要时节,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一片600多亩的茶山上,茶场负责人王飞正带着工人们进行除草和修枝作业。去年,王飞陆续采购了20多台电力割草机和采茶机,将原有的高耗能燃油机全部更换,现在充一次电就能用一整天。
在王飞的茶叶加工厂里,以往用煤炭和柴火为燃料的炒茶和烘干设备也都升级成了电力设备。今年初,王飞又采购了一套价值近百万元的先进低碳生产线。王飞之所以把设备升级换代,除了出于环保和提高效率的考虑,也因为进行设备升级可以攒生态积分,享受到金融政策的优惠。
什么是生态积分呢?原来,铜仁市从2022年推出了“梵净生态账户”服务,通过采集企业和个人在生态保护、购置生态资产、进行生态经营等方面的数据,将企业创造的生态价值换算成积分,和金融优惠政策相挂钩,从而帮助企业解决绿色转型中的资金压力,激励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我们用生态积分的形式,把抽象的生态服务通过积分的形式转化成了具有价值的可交易的资产,解决了自然资产资本化的核心问题。”
凭借这些积分,王飞的企业贷款额度从150万元提高到200多万元,同时还可以享受利率优惠。
在当地,有不少企业和个人通过生态积分享受到了信贷优惠,从而实现了转型,提升了效益。杨再发是梵净山下最早一批经营民宿的农户,这几年,民宿装修和设施逐渐老旧,客人逐年减少。杨再发想申请贷款重新装修,可贷款申请额度只有60万元,而且利率较高,便放弃了计划。
2023年,杨再发了解到了生态账户绿色金融服务,得知自己家里的20多亩林地资源以及他曾经当过护林员的环保公益行为都可以换取生态积分,享受优惠贷款政策,于是很快去办理了贷款。
截至今年6月底,铜仁全市已建立“梵净生态账户”15.89万户,用积分发放贷款96.6亿元,惠及8.56万户市场主体,为客户节约融资成本6829万元。
像贵州铜仁这样,在践行绿色理念的同时,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让保护和发展实现良性互动,这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
常纪文:“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大家共同参与,也都共享的文明模式,它既需要政府去监管、去引导,也需要有关行业采用经济激励的方式鼓励大家参与。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我们国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模式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贵阳国际论坛不仅是理念碰撞的平台,也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地方。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类福祉和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它需要全世界各国的参与。大家互通有无,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世界性问题,一同探索绿色转型的发展之道,才能让地球拥有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