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省域实践的江苏探索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5-08-25 11:08:37

字号

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尤为关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江苏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反复叮嘱江苏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江苏全省上下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积极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率利用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实践路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美丽江苏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实现“五个多元统筹”


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江苏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省域资源禀赋深度融合,形成“省级立法+地方标准+区域协同”的制度创新链。通过顶层设计的全过程深度融合,构建了以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格局,率先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机制,出台《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地方主责、公众参与”的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制体系。通过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信用评价等制度创新,筑牢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坚实政策基础。同时,鼓励基层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创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塑造江苏绿色品牌。


统筹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全地域优先构建生态保护空间,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促进生态优先的绿色空间、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以及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达成精准匹配,塑造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农业生产协同共进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全力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南部“太湖明珠”、东部“美丽海湾”、中部“生态绿心”、北部“黄河故道”、西部山地丘陵湖荡“生态屏障”和大运河“绿色中轴”,夯实生态基底,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各美其美的美丽江苏生态空间。苏南地区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绿色升级;苏中苏北地区致力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生态走廊,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全域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统筹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机制,同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部省共建制度优势,以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基石,实现高品质生态环境全方位支撑高质量发展。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绿岛”等制度创新,激励企业主动减排,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从末端管控向源头防控的转型。


统筹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一方面,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近十年,全省财政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与保护治理资金超过3800亿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活力,创新环保贷、环基贷等绿色金融产品,2024年,全省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5万亿元,碳市场交易量居全国前列。


统筹文化传承与时代脉搏。深入挖掘江南水乡的生态智慧,将传统“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现代生态环境治理方案。在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精心打造了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地标,成为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其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展览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突出战略重点,精准破解“四个关键命题”


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和生态银行等创新机制,成功将太湖生态岛、洪泽湖湿地等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以太湖生态岛为例,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与保护,岛上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达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赢。


破解跨域协同治理困境。牵头建立长三角生态环保协作小组,打破区域壁垒,建立41个跨界断面水质的联合监测与污染协同处置机制。通过与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显著提升长三角地区的跨界河流水质,有效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共同持续向好。南京都市圈“生态基础设施跨域共建”率先取得突破,有力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一体化进程。


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命题。一方面,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坚决淘汰落后工艺产品产能,近年来累计关停化工企业超过5000家,化工园区数量从54个压减至29个,化工行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实施“腾笼换鸟”,近5年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5.8万家,腾退工业用地23万亩,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常州市通过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高效方向转型,改造后的工业园区不仅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还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增强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常州动力电池、盐城海上风电、南通船舶制造等产业集群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41.8%,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破解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密码。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推出环境圆桌会议、生态损害赔偿公众评议、环境信访有奖举报等共治机制,有效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全省环境信访总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通过无锡“碳普惠”平台、苏州“生态存折”等创新实践,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