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先烈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依然闪耀着璀璨的时代光芒。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正是今天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面对依然严峻的污染治理形势和生态修复重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抗战时期,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展现了惊人的民族凝聚力;如今,建设美丽中国同样需要全社会凝心聚力、共同参与。从企业严格落实减排治污责任,到科研机构全力攻关绿色低碳技术,再到每个公民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都是新时代环保事业的生动实践,也是抗战精神在当下的延续和升华。
抗战精神告诉我们,艰苦卓绝的斗争贵在坚持和韧性。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持久战。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以抗战先烈那般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水生态环境方面,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长江流域通过实施“十年禁渔”等保护措施,2021—2024年期间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2017—2020年增加36种,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在大气治理方面,各地也取得积极进展,如2024年北京市PM2.5浓度达到优良级别的天数多达345天,占比94.3%。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正是发扬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体现。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实际行动。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蕴含的爱国情怀、团结意志、奋斗精神和必胜信念,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从抗战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将精神的传承转化为建设的行动,万众一心、顽强奋斗,共同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根基。(作者:游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