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今年上半年,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总体向好,全省河流水质总体保持优,土壤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双彩虹刷屏,四方面攻坚守护蓝天
今年6月30日傍晚,西安市雨后双彩虹横跨天际,社交平台上“抬头见彩虹”的欣喜刷屏全网,直观地展示了陕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果。
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办公室副主任陈雷介绍,自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下,全省构建起“党政主导、专班推进、部门协同、市县落实、全民参与”的治污格局,持续从4个方面攻坚,蓝天保卫战不断深化。
激活企业治污“内生力”。陕西省深入推进环保绩效“升级工程”,通过“创A升B减C清D”分类管理,引导企业从“要我治污”转向“我要治污”。目前,已有一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排放减量,治污水平迈上新台阶。今年新增B级及以上绩效水平企业43家,全省B级及以上绩效水平企业达到256家。
打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仗”。全省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十四位,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入选国家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市名单。火电、钢铁、煤炭、焦化等行业企业的清洁运输比例提升到72%。关中统调火电机组耗煤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26万吨。强力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从生产工艺、污染治理设施等关键环节突破,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钢铁行业82%的产能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熟料行业计划268项改造任务,已经完成110项。
打响夏季臭氧防治“攻坚战”。今年“夏防期”,陕西省开展了臭氧污染防治三大专项行动,聚焦低效治污设施、超标排放行为、监管能力短板三大痛点,实施集中整治。通过低效失效设施“清障”、超排偷排行为“亮剑”、监管能力“提质”,为臭氧污染“减负降压”。三大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累计排查低效失效设施企业419家;检查超标排放、偷排直排企业890家;督导帮扶1647家企业加强活性炭更换管理、622家企业加强自动监控设施运维管理。
织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防护网”。7月以来,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西安海关,对关中各市(区)开展含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专项联合督导检查,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全链条排查,对不合格产品“零容忍”,让超标材料无处遁形。
数据显示,上半年,陕西省国考10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8,同比改善2.9%,6项主要污染物实现“四降二平”,其中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3.2%;关中5市表现尤为突出,综合指数4.48,同比改善4.7%,平均优良天数达119天,优良天数较去年同期共增加了46天,平均多了9.2个蓝天,6项主要污染物“五降一平”,其中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3.2%。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展现陕西担当
“2025年1月—6月,陕西省汉丹江流域35个国控断面水质均在Ⅱ类及以上,其中,Ⅰ类水质断面12个,占比达34.3%;汉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Ⅰ类,实现历史突破,切实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水质安全。”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三级主任科员马骏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为了让汉江水质稳定达标,近年来,陕西省坚决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紧盯出境水质,督导压实属地责任,常态化开展环境隐患排查整治。
坚持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治理。陕西省坚决做好源头管控,严把产业准入关,严格实施干流一公里范围内禁止建设项目等河湖岸线特殊管制;推进生活污水污染治理,流域内31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累计完成105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41条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治理;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截至目前,汉丹江流域共排查出排污口3434个,溯源比例100%;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编制“一园一策”,形成问题清单,扎实推进整改,12个园区水污染问题完成整治。
实施水生态环境系统修复。陕西省不断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历史遗留环境问题,以白河硫铁矿治理为重点实施汉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截至今年6月底,白河县封堵矿硐213个,处置废渣158万立方米,生态修复3.6万平方米,预警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丹江流域169个锑矿硐已全部完成治理,累计治理锑矿废渣51.49万立方米。
完善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陕西省生态环境部门加强与水利、消防、气象等部门协作,建立完善环境应急制度体系;全面完成丹江口水库重要入库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在汉江、丹江干流实时开展重金属应急监测,在临江临河临崖等高风险区域危化品运输通道建设应急池、导流槽等设施,形成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全方位织牢织密环境应急安全防线。
土壤地下水源头治理见成效
在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陈峥介绍说:“今年上半年,陕西省生态环境系统围绕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不断加强地下水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水源‘双源’管理,扎实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编制《陕西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方案》。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强化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开展涉镉排查整治,执行重点区域特别排放限值,61家企业完成污染源整治,26个县(市、区)完成溯源,65家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潼关县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完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将46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7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纳入2025年名录管理。对50家企业隐患排查及自行监测开展质控审核,积极推动在产企业绿色化改造,3个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完成验收评估。
持续加强建设用地环境准入。组织实施全省建设用地地块空间信息调查,加快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叠加至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启动化工腾退地块土壤污染专项治理。纳入2025年度国家考核的153块重点建设用地均已落实调查评审制度。持续开展关停及注销排污许可企业用地排查,累计将156个高风险地块纳入优先监管清单,125个地块已落实管控任务。
持续深化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地下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建立监管台账、落实管控措施、开展季度监测。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在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的落地,完成11个市(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形成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一张图”,指导咸阳市开展地下水环境分区管控试点。组织实施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专项整治,20个园区启动调查和整治方案编制。加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切实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开展化工园区周边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排查整治,完成61个市、县级和136个“万人千吨”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调查评估,建立完善优先防控清单,推动各地落实防控措施。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高雪玲在发布会上还介绍了全省县级以上地表型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声环境质量和辐射环境质量情况。
据悉,陕西省29个国家考核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开展监测的27个水源地达标率为100%。开展监测的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70个地表水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上半年108个自动监测站监测结果显示,各类功能区昼间声环境质量达标率为95.4%,夜间为89.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22个电离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及陆地γ辐射、水体、电磁辐射等386个辐射环境监测点位监测结果未见异常,同比均处于正常涨落范围,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作者: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