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大气 >  正文

从攻坚“1微克”到“0.1微克”,北京啃下治气深水区“硬骨头”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5-09-05 13:56:35

字号

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5.9%,连续4年稳定达标。数据的背后,是北京从“一微克”行动到“0.1微克”行动的持续攻坚。当治理进入“低浓度、慢改善”的深水区,北京以提升区域和企业“含绿量”为突破口,通过机制创新、精准赋能和靶向发力,构建绿色发展新生态。


破局:从“合规”到“创绿”,啃下深水区“硬骨头”


当前,北京市九成以上企业实现基本“合规排放”,空气质量改善难度加大、速率趋缓,首都大气污染治理迈入啃“硬骨头”的深水区。监测数据显示,在普遍达标的背景下,移动源氮氧化物和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负荷占比抬升,改进老旧设备,改善粗放管理模式,成为突破30微克瓶颈的关键障碍。


面对挑战,北京治气策略迎来转向。目标从“达标”向“提质”“创绿”迈进。“0.1微克”精细化行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大气污染治理正向更高精度挺进。《推进美丽北京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5年行动计划》为这一目标注入强劲执行力:明确要求全市各区绿色企业创建平均比率不得低于30%,并将创建进度首度纳入市委书记点评的考核内容。这意味着各区不仅要交好“治理成效”的答卷,更要亮出“绿色进度”的成绩单,以刚性行政考核推动责任压实和目标落地。


2024年年底,全市新增绿色企业191家,累计绿色企业数量达622家,累计绿色企业比率升至15.4%,但创绿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25年6月,全市新增绿色企业538家,累计绿色企业数量首次突破千家,达到1160家,全市绿色企业比率提升至27.2%,较去年大幅提升11.8个百分点。尤为亮眼的是,石景山区以63.3%的绿企比率跃居全市第一,石景山、经开区、西城、门头沟、东城、延庆、怀柔、顺义共8个区已率先实现绿企比率超30%的目标。


创新:机制引路,精准“滴灌”企业成长


如何将“30%创绿”的目标转化为现实?


北京以制度创新牵引、精准施策落地,系统构建“5+1”企业创绿路径体系,为企业开辟“提级创绿”新通道,在超大城市高密度产业集群中走出一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路。


制度先行,标准护航。在2024年明确路径基础上,《北京市绿色企业创建工作指南》应运而生,为基本原则、适用范围、评价标准、创建程序和核心路径等提供操作手册。紧扣总量减排核心——将VOCs、NOx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污染源排放量90%以上的企业作为重点目标,创新构建可量化的绿色企业评价体系,对标重污染应急期间各行业企业污染减排比例要求,引入绿色企业常态化污染减排“底线标准”,明确设定如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VOCs排放量低于行业基准值15%以上、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水平较原有排放水平提升15%以上等硬性门槛,推动企业从重污染应急期间强制减排向日常管理常态化减排转变。


动态建库,重点覆盖。按照“聚焦大气、兼顾各要素、抓大放小、产进关退、动态调整”原则,筛选4533家污染物排放量大、对空气质量具有一定影响、有治理提升潜力的重点污染源纳入创建范围,完成北京市绿色企业底库创建,并结合污染源动态变化、治理技术水平提升、绿色企业创建要求等因素,建立底库长效动态调整机制。


立体帮扶,精准提级。迅速织就一张高密度“帮扶网”:高位部署层层推进,调度机制高效运转,通过“单月调度、双月点评、季度总结”模式,精准预警,对落后区“靶向会诊”;“点对点”调研与“一区一策”精准指导同步深入,为企业“体检”,量体裁衣出具“绿色药方”;年度创绿清单被“项目化”管理,转变为清晰可视、可量化的具体行动“施工图”。


这套组合拳驱动企业从被动“治污者”转向主动追求卓越的“创绿者”,让不断提升的“含绿量”,沉淀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攻坚:锻造样板,点亮区域行业“绿色引擎”


在宏观布局下,北京聚焦关键领域,打造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标杆。


锅炉革命,能源向“绿”。以环保绩效分级为抓手,供热行业吹响绿色转型号角。帮扶组深入石景山、经开区等区,抢抓停暖“窗口期”,力推地热、再生水、空气源热泵等新能源耦合技术,助力企业“一步到位”争创A级。累计421家锅炉单位成为绿色企业,占比16.9%。石景山茂华大厦项目以10台空气源热泵彻底取代燃气锅炉,跻身全市首家100%新能源环保绩效A级锅炉单位,年运行成本降30%,减排二氧化碳87.86吨;海淀翠湖别墅锅炉改造后年省标煤354吨,费用锐减79万元,同时有效降低噪音和提升供暖舒适度,实现经济、环保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丰台巧用“政策+资金”双轮驱动,积极争取补贴推广示范项目;东城、西城作为核心区,更是破壁攻坚,实现改造补贴比例提高至50%,加速72座燃油锅炉房清洁替代。


汽修焕新,标准引领。直面汽修行业污染痼疾,政策引领、技术赋能、精准帮扶、标杆示范四措并举。新修订《汽车维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落地,市、区两级联动,密集宣贯与“送政策上门”,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生态环境与交通部门联手,制定并优化《汽修企业绩效A级评定细则》,组成“联合问诊团”,用“一把尺”丈量绿色等级,专家“一对一”深度辅导。石景山区率先试点,“沸石转轮+催化燃烧”技术助真浩泰汽修VOCs排放浓度降至个位数,年减排超50%(累计1.2吨),成功培育全市首家汽修A级企业,同时带动13家企业完成“一厂一策”,区内绿企占比飙升至48.3%,大幅领跑全市。截至2025年6月,北京市已完成两轮评级,67家汽修企业成功“披绿”。


重点施治,试点探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深化源头治理,紧盯关键企业,精准划定2025年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范围。挥发性有机物年排放量超1吨、危险废物年产生量逾100吨,或涉及新污染物的35家重点污染源,被悉数纳入。围绕城市副中心医药产业绿色发展需求,支持通州区开展医药制造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多方合力制定方案,精准将13家试点医药企业纳入年度审核计划。在试点实践“整体评估—协同整改—集成应用”创新模式,加速将审核成果转化为可量化、可感知的环境效益,为区域产业绿色升级探索高效路径。


赋能:智慧护航,精细服务守护“常绿”


为巩固创绿成果,北京坚持精耕细作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构建起“服务有指南、落地有支撑、过程有保障”的赋能体系,筑牢企业“真绿、常绿”基石。


“一业一册”精准指导。创新推出“一业一册”精准治污模式,编制发布《北京市印刷行业污染防治手册》《北京市中成药生产行业污染防治手册》《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行业污染防治手册》《北京市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业污染防治手册》,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说明书”和“操作指南”。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指导体系:前端聚焦环评、排污许可等准入要点;后端深入生产工艺,提供“一流程一策”的车间与公共单元治污方案,融合清洁生产、环境统计、环保税等管理要求。手册图文并茂、条目清晰,附法规政策、典型案例与违法清单,“送册入企”并动态更新,成为企业手边的环保“活字典”。


一线把脉克瓶颈。面向集成电路等工艺复杂、升级迫切的高精尖行业,创绿帮扶延伸至“专、精、深”。帮扶团队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一对一”精准技术指导,深入燕东微电子生产一线,紧扣绿色发展前沿与新污染物管控要求,围绕核心减排环节“定向开方”,为企业优化污染防控方案提供实操借鉴。这种“量体裁衣”的深度技术对接,直击高精尖企业环保痛点,有效破解技术壁垒,驱动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与环境效益双赢。


智慧融合保常绿。秉持污染源治理“一盘棋”理念,深化机制融合与科技赋能,推动绿色企业创建与环评审批源头管控、排污许可过程监管、“三监”联动等机制深度融合,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深化智慧监管技术应用,拓展自动监控、用电监控、视频门禁等技术手段在企业环保设施运行、达标排放核查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探索建立绿色企业智慧化监管与预警模块,提升创绿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和监管精准效能,确保环境绩效持续稳定达标。


新增538家绿企、多区率先跨越30%绿企比率、重点行业频频实现创绿突破……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从“要我治污”到“我要创绿”的转变,当区域竞争的焦点汇聚于“含绿量”的提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从理念融入实践。守护并拓展这份来之不易的“北京蓝”,是对市民环境权益的切实回应,更是为超大城市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一份具有启示意义的北京实践。( 作者:汪媛 张心钰)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