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市场 >  正文

离开“穷窝窝”,共创好生活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时间:2025-10-17 19:37:06

字号

云南昭通靖安安置区,全国最大的跨县安置区,共有9256户40549人迁入,其中建档立卡6976户31160人。


自2019年底起,来自云南省昭通市6县区贫困乡镇的百姓,陆续搬出“穷窝窝”,入住该市大关县靖安安置区。


5年过去了,百姓生活有了哪些新变化?近日,人民网“行进中国”云南调研采访团前往靖安安置区开展采访。


搬进新家园,点亮新希望


在大关县金竹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筇竹加工车间,26岁的杨群正跟师傅学做茶饼架。她眼睛一眨不眨,紧盯着师傅的每个动作。


杨群到这家公司的时间不长,前三个月为学习期,每月工资保底2300元,之后按件算工资。“公司有人每月能挣七八千元”,杨群对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了信心。


搬迁群众在产业基地就业,.png


搬迁群众在产业基地就业,群众正在加工筇竹艺术品。人民网 曾智慧摄


杨群老家在永善县墨翰乡,2020年,她和家人搬进靖安安置区。来这家公司务工前,杨群和丈夫在上海生活,平日丈夫去务工,她就在出租屋里带孩子。眼看孩子快要上幼儿园了,加上父母身体也不好,杨群便回到了靖安安置区。


“总要找点活干吧!”看到大关县金竹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招工,杨群年轻手巧,决定到厂里务工。“干得好了,把丈夫叫回来一起干。”她笑着说。


在大关县金竹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像杨群这样的务工人员有近50人。他们用双手,把大关的筇竹变成商品,再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靖安安置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2.4万平方米,引进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引导搬迁劳动力在帮扶车间就业,不断拓展群众增收渠道。


“快回来,记者来了!”


接到老伴电话,不过四五分钟,74岁的谢世权趿着拖鞋小跑过来。“家就在对面楼上。”他喘着气,脸上堆满笑容。


2020年前,谢世权一家住在永善县墨翰乡荆坪村——一个藏在大山里的村子。谢世权当“赤脚医生”养家度日,日子紧巴巴的。


2020年搬进靖安安置区后,坐电梯、逛超市……谢世权开始适应城里生活。办好手续,他和老伴在家对面开了家药房,挣钱养家的同时,也给搬迁过来的老年人打个样,“要老有所为”。


药店生意不错,除去房租、水电费、生活费等开支,每年纯利润有三万多元。“儿子在昆明上大学,学的是医学,他将来好好干,能当医生最好。当不了医生,也能回来接我的班。”谢世权心态挺好。


靖安安置区建设安置住房149栋9256套,配建商铺816间,为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了条件。


扎根家乡,安居乐业


“叮,十五楼到了。”


靖安安置区居民范天勇的家里窗明几净,三个孩子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这套四室两厅125平米的房屋,指纹密码锁、双开门冰箱、电磁炉、饮水机等一应俱全,孩子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卧室。


5年多前,范天勇一家五口从交通极为不便的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金瓜村搬迁至此。早年间,范天勇到浙江、上海等地打工,“工资不高,还离乡背井。”他回忆说。


回到家乡后,范天勇用打工赚来的钱在距离靖安安置区二十多公里外租下了近30亩的土地,开始种植党参、黄精等中药材。凭借着外出学习和在摸索中积累下的经验,如今,范天勇的种植基地已经扩大到200亩左右,年均可增收30—40万元。


“现在有百余名搬迁群众在我的种植基地里打工,每人每天可获得100元的收入。”范天勇说,雇佣的群众中,妇女占80%。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他已经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中药材也不愁销路。


“生活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我们全家从过去的土坯房搬进了电梯房,孩子上学步行十多分钟就能到学校。”这个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五口之家其乐融融。说话间,范天勇11岁的大女儿范钦拿着跳绳,约了小伙伴,蹦蹦跳跳地到小区的空地上做游戏去了。


目前,靖安安置区已建成3000个蔬菜大棚、育苗中心1.6万平方米,推动香葱基地从1400亩扩容至1700亩,有效带动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此外,安置区依托靖安镇龙潭村流转土地资源,整合704亩土地对外出租,组织并指导有意愿的群众统一规划、自主种植黄芪等中药材,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在夯实产业根基的同时,靖安安置区持续强化就业帮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开发公益岗位、组织劳务输出等一系列措施,让搬迁群众不仅“落下脚”,更能“扎下根”,拓宽致富之路。


靖安安置区是.png


靖安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安置区。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保姆式”服务暖民心,“幸福升级版”绘新图景


回忆起百姓刚刚搬进新居时的情形,靖安安置区党工委副书记、服管中心主任龙昌洪感慨良多。


社区初成,有些老人出门后常找不到回家的路,下水道常因使用不当堵塞,还有居民偷偷把小猪带进楼内喂养……


工作人员不断尝试新办法。在楼栋显眼位置贴上印有苹果、西瓜、葡萄、香蕉图案的图片,帮助老人记住自己家所在的楼栋;对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则包“保”到人,提供“保姆式”服务;由社区牵头,居民参与,制定居规民约,引导居民规范生产生活;组织多种文艺活动,加强邻里间的联系……“慢慢地,他们就变成了大关‘新市民’,很多人成为了能玩在一起的好邻居。”工作人员介绍道。


抓好就业帮扶,关爱“一老一小”,促进了安置区的人心稳定,也让百姓的生活有了新奔头。按照规划,接下来的3年,靖安安置区还将迎来4499户16006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


面对各方期待,龙昌洪说,下一步,靖安安置区将持续加快推进产业建设步伐,促进群众增收;谋划申报易迁后续扶持项目,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完善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每一位儿童都能快乐成长。(人民网“行进中国”云南调研采访团 孙海峰、朱红霞、陈键、程浩、蔡树菁、曾智慧)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