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古村秀美 “新叶”常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25-10-28 11:46:12

字号

原标题 | 浙江建德新叶村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之路 古村秀美 “新叶”常新


图①:.jpg

   图①:新叶村南塘畔的古民居。  程 方摄

  图②:新叶村的文昌阁。

  图③:新叶村的抟云塔。

  图②③均为范胜利摄


新叶村“三.jpg

  新叶村“三月三”民俗活动。  图为范胜利摄


风景秀丽的新叶.jpg

  风景秀丽的新叶村。  周 宇摄


  走进浙江杭州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这个被远方青山和大片池塘环绕的传统村落,村色秀美,宁静依旧。


  新叶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村里保存了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


  2012年,新叶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5年6月,该村入选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


  ——编  者  


  


  一进新叶村村口,便能看到高耸的抟(tuán)云塔、古朴的文昌阁;南塘的池水波澜微起,塘边古民居的白墙黛瓦倒映水中,众多游客、摄影爱好者在这里驻足,定格一幅幅古村风情画面,不远处,飘来婉转悠扬的昆曲旋律。


  如今,行走于新叶村的古建筑之间,或许很难想到,二三十年前的新叶村,曾受到城镇化浪潮带来的冲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保护古村、延续文脉,再辛苦都值”


  “再晚一些,会遗憾一辈子的。”曾在建德市风景旅游相关部门工作的新叶村村民叶同宽,对当年情景仍有鲜明记忆。


  198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带团队来到新叶村调研,发现这里不仅有古老的历史,还有完整的村落布局和建筑形态。整整3年时间,团队的调研资料记满12个笔记本,他们写出的田野调查专著《新叶村》,让这座古村为更多人所知。


  然而,2000年前后,随着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古宅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村民开始兴建新房。从2002年到2007年间,新叶村冒出了100多幢新建房屋,其中30余幢位于古村中心区域,村中“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整体格局受到破坏。


  这个难题怎么解?


  当时,建德市的主要负责同志赶赴北京,向陈志华、李秋香等教授求计问策。


  守护古村落,不是守旧,而是要理解其隐含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信息,努力留下农耕文明的印迹。


  在建德、在新叶村,也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新叶古村落综合保护工作既是文化工程,也是系统工程、民生工程。”


  2007年前后,新叶古村落保护工程启动,大慈岩镇新叶古村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陈志华、李秋香被聘为总顾问,并拟定关于新叶复原保护的建议。


  新叶村制定村规民约,明确对古民居的保护和修缮的具体要求。


  “为了保护古村、延续文脉,再辛苦都值。”村里的老人记得,当时,十几幢新建房,遮住了形如笔架的道峰山在南塘的局部投影,原有的“文峰蘸墨”标志性景观被破坏。村干部与村老年协会的同志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拆除中心区域新房5幢,20余幢房屋降层。


  在相关政策以及专家的指导下,历时3年,古村基础设施改造、新村建设和村落整体景观风貌保护逐步完成。塔影辉云、锦溪绕坪、村居粉黛……新叶古村的历史风貌得以重现。


  寻求“最大公约数”,挖掘“最强内驱力”,找到“最佳平衡点”


  2009年9月,第二届中国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建德·新叶古村研讨会在浙江建德举行。


  会上,新叶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保护方法得到专家肯定。从新叶村保护的成果出发,形成共识:


  寻求“最大公约数”,挖掘“最强内驱力”,找到“最佳平衡点”,破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系统性不强”“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


  寻求“最大公约数”,就是既维护村落空间和历史的完整性,也保障村民的利益,破解古村落保护与村民居住环境改善需求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新叶村一方面规划村民新区,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居住在古建筑里村民的需要,形成“一户一策”改造方案,力求实现古村落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在浙江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建德还推进“设计师驻村计划——新叶实践”工作,为有改善居住条件需求的村民提供专业的整体优化方案。


  挖掘“最强内驱力”,就是在古村落保护中,让村民既是保护对象也是保护主体。


  在新叶村,许多村民热情投身于传统文化保护中:村民叶立忠在村里开办了新叶木雕坊,传承传统工艺,培养本土工匠;村民叶昭标发掘整理新叶昆曲剧本,用几年时间编成简谱,帮助恢复村里间断了几十年的昆曲演出。


  找到“最佳平衡点”,就是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注意做到自然、社会和文化三者的和谐,杜绝无中生有、过度商业化。


  如今,新叶村每年举办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三月三”农耕文化体验和民俗活动,就是保持乡土文化活力、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的一个缩影。2025年“三月三”活动,单日吸引游客1.2万人次。


  “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这里”


  如何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给出的宏大命题。


  在新叶村,“共识”之后的探索一直未停步。


  “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这里”,这是建德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陈志昌的心愿,也是新叶村守护文化根脉、探索活化利用传统村落资源的一个方向。


  40多年来,陈志昌扎根基层文物保护一线,被村民称为“古村活地图”。他指着乡土建筑旁的数字讲解牌介绍,游客扫码就可以听建筑历史、营造技艺等讲解。


  近几年,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数百名持证乡村建筑工匠活跃于新叶古村保护一线,他们“会看图、懂理论、善建造”,将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弘扬下去。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也提升了古建筑保护的水平和效率。“借助无人机,我们实现了对新叶村建筑风貌的数字化监测。”建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说,“这套系统相当于给古村落装上了全天候、高精度的‘监护仪’。”(本报记者 江 南)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