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按照《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3〕1093号)工作部署,我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申报遴选工作。经项目单位申报、地方筛选、第三方评审、有关部门和地方复核、公开征求意见等环节,确定了第二批示范项目清单,现予公布。
目前,国家已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等24项国家标准,并在107个行业试点企业碳排放数据在线监测。从实际进展情况看,一些重点行业已实现率先突破,尤其是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已建立碳足迹核算指南;从数字化平台建设情况看,全国碳排放统计核算系统完成基础架构,2000余家控排企业实现数据直报;从标准衔接角度看,国内核算标准正与国际标准对接,光伏等出口导向产业率先开展产品碳标签认证。但体系完善仍面临着基础数据不全、核算方法待统一、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等挑战。
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发表致辞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列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锚定目标,砥砺奋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转型展现新气象,高质量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此前,我国首次发布国内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用于各行业产品核算电力生产和消费产生的碳足迹。“电力碳足迹核算的完善,既是技术命题,更是机制创新。”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治表示。
近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规则》),明确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的适用范围、认证模式、管理要求等内容,是国内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实施规则》制定了中国碳足迹标识和认证证书的内容与形式,创新地采用了“碳足迹数值+二维码”的组合标识,支持认证信息、甚至碳足迹模型和数据的追溯和展示,符合未来产品环境信息透明披露的发展趋势。
4月9日-14日期间,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与汽车主机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碳排放核算企业、汽车行业专家等深入交流后发现,碳市场扩围,有利于推动汽车产业链整体降碳。但在碳数据核算方面,还需政策进一步细化,给予企业更实际的支持。
碳市场扩围或引发“蝴蝶效应”,钢铁行业需完成新的“加减法”试题:增加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增大清洁能源使用率;减少劣势品种产量,促进落后产能出清。对企业而言,2024年至2026年是其养精蓄锐的过渡期,可抓紧进行转型升级。
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规则来了。2025年3月17日,国家认监委发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规则》)。碳足迹认证如何进行?认证工作面临哪些挑战?碳足迹认证会对企业和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2025年4月上旬,记者就系列问题采访了供职于企业、行业和金融研究机构、检测认证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士。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按照单吨水泥碳排放550kg计算,近十年我国水泥工业每年碳排放在11亿吨以上。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水泥企业或达1200家,目前企业减排压力不大,但预计三到五年内碳配额将收紧,减排成本将上升。
4月1日,国家标准《GB/T32151.25-2024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25部分:食品、烟草及酒、饮料和精制茶企业》(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这一标准针对酒类、食品等行业构建了覆盖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碳核算框架,标志着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管理迈入精细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