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碳市场扩围安排、制度构建、试点推进、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总体要求。在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方面,《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建设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强化服务功能,保障数据安全”,这为数智化在全国碳市场管理中的深化应用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我国碳市场首个系统性行动纲领,《意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碳市场的长远发展锚定了方向。
7月25日,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CETA)主办,中碳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承办的全国碳市场扩围新路径专题研讨沙龙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沙龙旨在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落地,探讨新增行业纳入碳市场后的技术路径、政策衔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推动八大行业积极稳妥有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
7月23日,“2025建材行业碳减排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凝聚全球智慧、共促低碳转型”为主题,旨在与全球同行分享碳减排先进理念、技术路径与实践成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谋建材行业绿色低碳未来。来自全球建筑材料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建材行业碳减排、碳中和之策,共同促进全球建材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和责任担当。澳门特区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2023年公布的《澳门长期减碳策略》明确碳减排的总体目标,“澳门将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推动电力、陆上交通运输两个主要碳排放领域优先于2050年前实现深度减碳,达至近零排放”。
7月18日,由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海南蓝碳论坛在海南陵水开幕。本届论坛为期两天,聚焦“新蓝碳、新机遇、新挑战”主题,汇聚来自国内和挪威、巴西、印度尼西亚、比利时、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共同探讨蓝碳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持续推进蓝碳国际交流与务实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认为,碳排放权即发展权。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应从三个维度深化对碳排放的科学认识:历史维度,正视历史责任,建立工业革命以来碳累积排放核算体系;发展维度,追求发展平权,构建满足发展中国家合理发展的碳排放权动态分配方案;治理维度,推动技术共治,创新绿色清洁技术。
“认购碳汇制度实现了生态环境修复的多元化,突破了环境修复中地理环境的局限性。”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法治主题论坛上,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叶青就“双碳”目标下认购碳汇规则的司法完善作主旨发言。
7月6日上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范英深入剖析碳市场机制对低碳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肩负着引领绿色转型的重要使命。同时,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制造业出口的重镇,长三角大量制造产品出口极易使其成为全球高碳排放产业转移的目的地,这种伴随产业跨区域活动发生的碳排放空间转移即“碳转移”。由于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要素禀赋、发展阶段和低碳发展基础差异巨大,尚未在低碳发展上形成有机的协同关系,叠加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长三角面临着“碳转移”风险与产业国际竞争的双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