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精准的碳排放数据不仅是企业优化生产流程的依据,更是政府制定行业标准、实施科学监管的前提。唯有夯实数据质量,才能为“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确保绿色低碳转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社会持久发展的重要力量。近期,相关国家打出碳关税这张“贸易保护气候牌”,以期主导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将对我国“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带来更高成本,对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带来更大挑战,对我国产业链信息安全带来更高风险。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将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由发电行业拓展至高耗能高排放工业行业。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背景下,我国推动碳排放权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和优化配置有何意义?扩围后对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交易机制等产生什么影响?在扩围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份《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知识会”》(以下简称“知识会”)。作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的第一份工作指南,“知识会”集实用性、易懂性、时效性、权威性为一体,以问答形式解决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推进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有效支撑试点工作科学、稳妥、高效开展。
4月14日,港交所首席可持续发展总监周冠英表示,在亚洲加速推进区域发展和碳中和的进程中,各地区越来越重视引导资本来助力实现净零目标。随着亚洲的自愿碳市场不断发展,像香港交易所这样的资本枢纽,在连接资本和气候项目,发挥碳市场的潜力方面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帮助亚洲地区加速迈向绿色未来,周冠英相信至少有以下八个方面。
国际海事组织11日宣布,批准《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件六修正案草案,强制实施国际海事组织净零排放框架。这是世界上首个将整个行业领域的强制性排放限制和温室气体定价相结合的框架。
全国碳市场扩围后,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计量检定校准、煤样化验检测、能碳管理平台建设、碳市场培训教育等方面将释放大量需求,为相关第三方专业服务业态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CCER方法学又有新动向。继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两个新CCER方法学发布之后,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公开征集CCER方法学建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扩围工作开始以及首批CCER项目减排量正式签发,CCER方法学的范围也需要扩大。
2025年3月27日,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联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发布了《亚洲自愿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4》,报告数据显示,亚洲已成为全球碳信用供给的核心引擎。本报告立足亚洲碳信用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脉络,聚焦亚洲各国在碳信用市场规模、政策动态及高质量碳信用机制的前沿实践,通过系统性分析与深度洞察,为亚洲碳信用市场的未来演进与战略布局提供前瞻性视野。
近日,中国财政部在伦敦成功发行首笔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发行规模为60亿元人民币。据了解,该笔债券在香港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托管,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