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近日组织多位专家对《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进行解读。专家们表示,《意见》以市场机制为主渠道推进碳减排,有助于破解“减排成本高”和“转型动力不足”的难题。
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达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这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今年8月22日交出的“成绩单”。作为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碳市场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到2027年扩围、2030年定型的时间表,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将加速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纳入碳市场,并逐步引入有偿分配机制,强化碳价约束力。预计碳价短期稳中有升,中长期显著上涨,2030年可能达到150~200元/吨,政策调控将确保价格合理稳定。高排放企业需提前应对转型风险,项目碳评价和地方碳预算将进一步约束低效益高排放项目的建设与运行。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4年来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7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81亿吨,累计成交额467.84亿元,已成为全球碳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每年生物质总量达100亿吨之多,从能量角度来说2吨生物质能折合1吨标准煤,那么100亿吨生物质可折合超50亿吨标准煤,完全可以担当能源重任。”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生物质气化多联产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周建斌告诉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持续完善碳市场建设,月度信息化存证规范性明显提高。2025年上半年月度信息化存证一次合格率较2023年同期提升了23个百分点,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全自治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主任和小平介绍。
2025年8月4-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巴黎协定》A6.4监督委员会第17次会议在德国波恩召开。会上,监督委员会经过严格审议,正式认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为《巴黎协定》A6.4碳信用机制(PACM)指定经营实体(机构编号0003)。
中国碳市场的启动正助力推动全球碳定价覆盖率的提高。“全球现在已经有80个碳定价机制,包括37个碳排放交易体系和43项碳税,覆盖全球28%的碳排放量。”在近日举行的北京绿色交易所2025年参与人大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马爱民说,在我国正式启动碳市场之前,这个数字大约是24%。
第三届链博会·清洁能源链系列专题活动——“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协同发展与国际绿电绿证互认探索”近日在北京举办。会上,俄罗斯联邦能源部所属能源认证中心、中俄国际经贸关系发展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中国工业报社能源与双碳研究中心、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发起《中俄绿证体系和碳市场合作》倡议。倡议强调要加强碳市场交流对接。中俄双方应积极分享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和运行经验,持续加强政策对话和能力建设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今年下半年,碳价大概率呈“前稳后升、温和回升”走势,但整体反弹幅度或弱于往年。从中长期看,碳价具备稳步上行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支撑。碳价的阶段性回落并非仅由市场供需主导,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全国碳市场制度建设正处于从起步运行向规则落地的过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