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回顾这一年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关键一跃,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今年启动交易,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
7月16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交易四周年。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目前我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健康有序,碳排放权的交易活跃度明显增强,市场对全社会减排成本的降低作用显著。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人介绍,截至7月15日,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了6.7亿吨,累计的成交额也超过了462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全国碳市场碳价经历持续下跌后于6月出现回升,月末价格约为75元/吨。为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全国碳市场已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6月,在地方碳市场中,上海碳市场成交量最高,重庆碳市场成交量最低。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公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该方式可以采用统一价成交或者申报价成交的成交价格模式,并设置最小申报数量和价格限制,每周多个交易时段。受访人士指出,单向竞价为全国碳市场注入更具活力的交易机制,也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在市场化定价与规范化运行方面迈出新的一步。
2025 年上半年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从97 元/吨一路跌破68 元/吨,跌幅近30%。其中4 月至5 月价格快速下降,主要是能源价格扰动与政策宽松共振的结果,扩容三年缓冲期和配额未出现收紧弱于市场预期,CCER 重启后签发首批减排量提供替代品;6月原油价格抬升的催化信号出现推动碳价止跌回升,碳价长期上升的政策基本面向好不变。CCER 碳价倒挂现象是阶段性供需不平衡的结果,不具备可持续性。
6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588.5万吨,总成交额11.45亿元。挂牌协议交易月成交量418.9万吨,月成交额3.10亿元,6月30日交易收盘价为75.02元/吨。大宗协议交易月成交量1169.7万吨,月成交额8.35亿元。在成交价方面,碳价逐渐回升。本月挂牌协议月均价为74.03元/吨,环比上涨5.4%;大宗协议月均价为71.39元/吨,环比上涨0.4%。本月收盘价75.02元/吨,同比上月上涨9.58%,较去年同期收盘价下跌17.3%。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与北京绿色交易所7月8日共同揭牌成立涉碳交易“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并签署合作备忘录。作为北京首个针对涉碳交易纠纷设立的“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旨在服务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助力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
近日,FXGT表示,自愿碳市场(VCM)正在经历一场安静但深远的复苏。尽管其当前规模远小于强制性碳市场,但随着高质量的碳移除项目(如矿化技术)逐步成熟,这一市场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与资本支持。FXGT认为,VCM的崛起将为全球碳减排目标提供有力补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技术投资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碳税的主要替代工具,“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已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至于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何者更优?一般认为,前者优于后者,因为前者,“有钱不一定排得起”(价格由可供交易的排放权指标和需求量决定),“有钱不一定能排”(不一定买到排放权指标);而后者,“有钱就一定能排”。
单向竞价可以采用统一价成交或者申报价成交的成交价格模式。竞价申报结束后,交易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所有有效申报进行排序。采用统一价成交的,以意向卖出总量内最低申报价作为统一价成交;采用申报价成交的,以意向卖出总量内各意向买入方申报价逐一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