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在陕西太白牛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水磨沟内首次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庙台槭的自然种群,这一发现丰富了陕西太白牛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对于研究该珍稀物种的分布、保护乃至秦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深远意义。
8月27日,记者从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近日,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小组,在保护区境内发现子囊菌门盘菌目肉盘菌科暗盘菌属新物种——花坪暗盘菌。
科研人员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种匍匐藤本植物。经研究证实,该物种为蔷薇科绣线梅属新物种,是该属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藤本植物。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大娄山绣线梅”,这一研究成果于15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钥匙》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广西植物研究所”)14日介绍,该所研究团队与桂林旅游学院的科研人员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联合科考期间,发现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一新物种——全州报春苣苔。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分类》(Phytotaxa)上。
近日,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眉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科研人员在眉山市开展生态质量样地监测过程中,发现一种未知的凤仙花属植物。科研人员经形态比对、DNA提取和测序,确认该物种为新种,并根据发现地眉山市定名为眉山凤仙花(Impatiensmeishanensis)。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发表。至此,全球凤仙花属家族又添新物种成员。
近日,有调查团队在湖北襄阳市南漳县普查时发现一种奇特花卉,经专家鉴定为珍稀植物——扇唇舌喙兰。这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川地区高海拔山林间的植物,也是首次在湖北省境内被发现。
近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了解到,广西国有七坡林场七坡分场林区巡护人员近日在对林区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时,发现了一种瓦状生长的黄白色真菌,这是首次在该林区发现此真菌。随后,工作人员采集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及送样至吉林农业大学进行生物分子测序,经过ITS生物分子测序和担孢子等特征的观察,确认该真菌为花状肉齿耳。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曾佑派博士的论文——《中国黄芩属(唇形科)的分类学研究:来自广东西南部的两个新物种》,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正式发表,标志着发现于阳春石灰岩的白毛黄芩、阳春黄芩两个地球上的植物新种正式获得国际承认。
7月29日下午,四川昆虫学家、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在云南哀牢山考察时,在原始森林区域内发现7株被称为“冥界之花”的罕见物种——水晶兰。赵力介绍,水晶兰是一种罕见且神秘的腐生植物,其通体晶莹洁白、生长于幽暗环境,依赖腐烂的有机物生存,因其每年仅40多天露出地表(4月至6月开花结果),其余300余天隐匿地下,又被称为“冥界之花”和“幽灵草”,在武侠小说中常被神化为可“起死回生”的仙草。
记者从广西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和贵州大学科研团队在广西河池市凤山县联合科考时发现苦苣苔科石山苣苔属新物种——小冠石山苣苔,相关研究结果7月29日在国际植物学学术期刊《植物钥匙》(PhytoKeys)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