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记者从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获悉,三年来,云南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9504件,督促修复林地、耕地1.05万亩,治理恢复被污染河湖水域面积2104.79亩,督促清理处理违法堆放的生活垃圾、生产类固体废物73.72万吨,挽回矿产资源损失及生态损害赔偿金1730余万元。
“捡起一片垃圾,收获一河清澈!”8月17日清晨,汾河湿地公园晨光与彩旗交相辉映,身着工装的企业职工、活力满满的大学生、携手同行的亲子家庭等百余名志愿者齐聚省城,共同参与2025“益起行 益起动——守护河道一公里(太原站)”环保公益活动,用行动为母亲河“梳妆”。
消费,可以很绿色,光盘行动、闲置漂流,向节约资源迈近一步;出行,可以很绿色,地铁、公交、自行车,让节能减排更环保。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生态日”,8月12日,“绿动杭城 绿色未来”杭州市绿色生活月活动启动,倡导全民绿色低碳行为。在绿色生活月期间,“绿色行为”可以变现成免费餐饮,还有“绿色生活碰头集”“无废生活实验室”等体验内容,使绿色低碳理念随着互动深入人心。
7月中旬,2025年四川省“大学生在行动”环保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在泸州市举行,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志愿者们采用“互联网+授课走访”模式,引导居民养成保护生态环境、践行低碳生活的行为习惯。
福州首个“中国鲎海洋公益保护地”28日在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青屿村揭牌。当天,青屿村村民积极清退地笼并参与自主休渔行动,这是渔民首次开展此类行动保护中国鲎。
近日,一场聚焦乡村生态教育的“环保课堂点亮生态梦”公益活动在隆化举办。
近日,自治区2025年“美丽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第一批典型案例推选宣传结果发布,来自不同领域的4个环保典型案例入选,陈雨箫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新疆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同时,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投身其中,贡献力量。
7月6日,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个主题论坛之一“共筑绿色公益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坛上,《绿色公益贵阳倡议》顺利发布。该倡议呼吁全球社会各界携手行动,共筑绿色公益事业,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近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青山公益”第三期项目在厦门多所高校成功落地,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2025年6月17日至30日,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主办的“荒漠与我之间”荒漠化防治主题公益展,在北京启皓中心河岸剧场展出。本次展览围绕“荒漠”“植”“人”“水”四大维度,以信息量与趣味兼具的方式呈现SEE基金会近20年来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实践、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