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电园区逐步从虚拟概念变为现实场景。
8月17日,中国能建人工硐室储气原位试验平台——储气密封循环试验在长沙望城取得成功。试验压力突破世界最高等级18兆帕,通过高低压循环、长时保压“双168小时”连续运行验证,储气库密封性、稳定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携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依托中国先进研究堆,利用中子深度剖面分析技术,精准揭示全固态锂电池传统单层正极的关键缺陷。
如何探索出一条新能源基地和生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包爱科教授团队研究团队正尝试进一步探究光伏电站内外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效应及途径。
历时15年建设,总长4197公里的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这意味着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装上了电力“能量环”。
近年来,华北地区极端寒潮天气频发,传统电力设备运维手段面临严峻挑战。为保障城市“电力动脉”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运行,国网天津电力科研团队历时两年,建成了温度梯度可控的大温差环境电缆技术实验室,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关键科研基础设施。
核能铀原料可持续获取有了新技术方案。近日,记者从湖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双印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电化学双极提铀技术。
新型储能产业迎来数智化变革。AI将为储能产业带来怎样的变革?如何进一步推动AI与储能产业深度融合?
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日前在北京会见洪都拉斯能源部部长埃里克·特哈达,双方就可再生能源、电力、储能等领域合作深入交换意见。
中国能源转型,正在为欧洲提供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