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的战略指引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政策工具,正迎来新一轮扩容。当前,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还面临不少现实难题。
截至2024年末,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30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2亿元,其中2024年总成交量约1.89万吨,总成交额181.13亿元。虽然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相较于欧盟等发展相对成熟的碳市场仍存在一定差距。
4月21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绿证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建成;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49.55亿个。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三大产业如何向“绿”而行?
国际海事组织近日宣布,批准《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件六修正案草案,强制实施国际海事组织净零排放框架。这是世界上首个将整个行业领域的强制性排放限制和温室气体定价相结合的框架。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纳入全国碳市场会对水泥企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铝产业是第一大有色金属产业,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对相关企业有何影响?多位业内人士表示,90多家电解铝企业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预测未来年度碳配额缺口可达34万吨,企业将面临额外成本。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3月25日,“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累计成交量达到133万吨,成交额为1.05亿元。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近期,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日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这是我国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的重要实质进展,对推动和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