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氢能作为清洁低碳的未来能源,正成为多地抢占绿色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赛道。近日,《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及多领域应用。推动建成覆盖全市、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稿》不仅可解决北京本地可再生能源制氢空间有限的问题,更能通过区域协同实现绿氢规模化供应,助力京津冀打造世界级氢能产业集群。
氢能产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 “政策 + 市场” 双轮驱动转型的关键期,行业发展既迎来技术迭代加速的机遇,也面临成本高企、盈利困难的现实挑战。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中国光伏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关键转折。
2024年,火电碳排放强度不降反升。中电联近日发布的《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中的一组数据,呈现了全国火电(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上升趋势。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出现高速增长,但这背后是锂电储能系统的价格三年暴跌近八成,一些涉储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等困局。在国家大力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的当下,这场“野蛮生长”该如何按下减速键,储能产业能否借此重塑未来?
随着垃圾焚烧发电厂产能快速扩张、垃圾分类推进以及垃圾增长放缓,垃圾焚烧厂负荷利用不足等问题一度引起大众关注。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面对目前的现实困境,氢燃料电池行业要如何才能安然蹚过这片“深水区”?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出海”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国内汽车市场容量逐渐饱和,海外市场为车企开辟了全新的增长空间与发展机遇,助力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推动销量与营收的持续增长。
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光伏、水电、核电全面推进。2024年,中国新增风电和光伏装机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新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全国“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绿电”。
海洋经济正迎来更大风口。从向海洋谋“鱼盐之利”,到向海洋要绿色能源、要蓝色医药、要新质生产力,向海图强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已成为沿海地区各行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