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蕴藏在海洋深处的重要资源,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由于甲烷分子结构异常稳定,传统的工业利用方式只能将其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粗放式转化,不仅能耗巨大,而且大量甲烷会被过度氧化为二氧化碳,造成能源和资源双重浪费。
俄罗斯国立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其团队正在开发通过充分燃烧和中和有毒气体,对聚乙烯废料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新技术并获得进展。
8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全重实验室张伟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该团队联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约翰内斯·勒彻尔院士、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李末顺教授等专家,成功开发出全球首创的室温催化转化技术。
记者7月31日获悉,由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铝灰渣湿法全量化利用技术”近日取得突破。该技术成功将铝灰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完全无害化处理,并将其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解决了我国铝冶炼等领域铝灰渣处理难题。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与科大讯飞等联合研发的智能化工大模型2.0Pro亮相。这是我国化工行业首个大模型,它的问世,为化工行业实现“实验室一步跨入工厂”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中科院之声”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首次通过构建体外生物转化系统,实现甲醇合成蔗糖,突破了依赖自然种植甘蔗和甜菜获取白糖的局限。
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新能源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自主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中国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认证,稳态光电转换效率达27.32%,标志着海南大学在第三代光伏技术领域跻身全球领先行列。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团队近日宣布,他们利用特殊设计的纤维膜开发出蒸发冷却新技术,可大幅提升数据中心及高功率电子设备的能效。这项技术不仅有望替代传统风扇、散热器和液泵等耗能冷却方案,还能显著减少冷却系统的用水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教授郭万林和赵晓明教授团队,开发出气相辅助表面重构技术,抑制了产业级钙钛矿模组在户外环境下的不可逆退化,在30厘米×30厘米的钙钛矿模组中首次实现与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当的户外运行稳定性。
“光声光谱气体监测具有小、快、准、适应性强等优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徐淮良教授团队刘丽娴副教授近日在高精度气体监测方面取得新成果,从新型谐振腔设计、多模式复用和波形工程调制模式三方面出发,推动气体成分传感技术向更快响应、更高精度、更多组分发展,“在光声光谱气体监测方面,我们的技术目前应该说与国际最先进技术是并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