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披露,渐次勾勒出行业全貌:除少数厂商实现半年或单季度盈利以外,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厂商普遍陷入亏损困境。以组件出货规模前五名厂商为例,上半年亏损额合计约160亿元。
近期,光伏玻璃市场上演“绝地反击”——从上半年的供需错配、库存高企,到7月库存快速去化、价格触底回升,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这场“大反转”究竟是阶段性反弹,还是趋势性拐点?其背后又暗藏着哪些影响未来走向的关键变量?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市场热议的焦点。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行业自律有成效,但企业去库存进度不及预期;上半年“抢装潮”透支市场需求叠加美加征关税,致使国内外需求增长整体呈现放缓迹象;二级市场虽有回暖,但可持续性有待检验,行业深度调整或仍尚未结束。
动力电池“退役潮”席卷将至,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蓄势而发,不过随着国内产能持续扩张,行业的“拥挤度”也在快速上升。财联社记者近日调研相关企业,注意到行业有新动向正在酝酿,即,在国内电池回收利用面临产能闲置和体系待健全挑战的当下,“出海”势头兴起,尤其欧洲方向,成为潜在的增量市场。
近期,多家协会机构发布倡议,上百家产业链企业联手拒绝“价格战”,一场席卷储能行业的“反内卷”行动展开。“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连年翻番,但需求增长“难抵”产能狂飙,锂电储能系统的价格三年暴跌近八成。以产品同质化、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不仅严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韧性,还“卷”出了“伤痛”。业内人士认为,解决储能行业“内卷”问题需多管齐下,政策引导与企业创新并进。
在业内专家看来,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还属于一个有待挖掘的蓝海产业。“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势不可挡。然而,与新能源汽车息息相关的动力蓄电池的报废及回收利用的发展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在初级阶段。”有专家对记者估计,从我国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到如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时间,如果按照电池保质期的5—8年的标准来计算,那么,其动力蓄电池也已进入“淘汰期”。伴随新能源车的退役,有大量的动力蓄电池也等待更新或拆除。
储能是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涵盖全球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调度运用水平稳步提高,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风电行业回暖势头强劲,零部件企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11家风电零部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5年半年报或业绩预告,其中6家实现或预计实现净利润增幅超100%,行业复苏动能强劲。
伴随世界能源格局重塑进程加快,光伏产业正崛起为清洁能源领域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全球光伏应用需求持续高涨,有力驱动了产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中国光伏企业依托技术与成本管控的显著优势,持续释放出具有竞争力的先进产能。在制造端,中国在光伏产业链各主要环节的产能与产量全球占比均实现稳健增长或维持高位,继续保持全球光伏产业的中心地位。
今年以来,万润新能、海四达、长盈精密等多家企业相继宣布储能类项目终止、延期,涉及的技术及产品类型包括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储能逆变器、系统集成等。业内人士指出,储能项目延期终止潮涌,表明行业面临调整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