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长江流域生态地质调查与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上获悉,湖北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实现新突破。“一种基于地下水流场的硫铁矿山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方法”在兴山县广洞湾废弃硫铁矿矿山成功实践,有效降低废水量80%以上,为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治本”提供了重要参考。
4月21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消息称,截至目前,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3.25万公顷;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已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083.17公顷,均取得较大进展,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春日暖阳如轻柔纱幔,缓缓铺洒在运城市中条山脉。这片山峦上,曾经的一道道生态“伤疤”,在生态修复妙手下,如今已变为令人陶醉的天然“氧吧”,书写着一段震撼人心的绿色传奇。
4月6日,在广西钟山县燕塘镇三宝山矿山采石场,高陡的边坡上长满了绿草,一排排树苗已有2米多高,生机勃勃。“矿山生态修复后,安全隐患得以消除,乡村环境也越来越美了,村民们都觉得很满意。”该矿山所在的大木根村村民莫荣春告诉记者。
近日,由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和西蒙悦达集团合作的“光伏+养殖”项目由“蓝图”终于变为了现实!该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畜牧业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养殖与清洁能源发电的双赢,也为复垦区生态修复治理后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绿”动力。
湛江生态修复项目是中交广航局承建的全国首个大规模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修复项目,主要内容为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的模式发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和海堤生态化改造,计划种植红树林面积546公顷,并在现有海堤迎海侧护坡上开展3.02千米海堤生态化改造,使区域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近年来,北京市房山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昔日“黑臭河”“荒矿山”变为生态廊道和宜居家园。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在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多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我国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绿化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进一步筑牢了绿色生态屏障。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两山”理念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在开展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过程中,采取“生态修复+”模式,将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红树林,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独特类型,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修复,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